其他

知心调查 | 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易被孩子接受

2017-01-01 知心姐姐团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61eucuym&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知心调查”项目组,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参与调查的城市及地区包括: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浙江省杭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四川省旺苍县、甘肃省酒泉市、云南宣威、江西省兴国县、山东省临沂市、福建省厦门市,共回收2857份有效问卷。



孩子们更易接受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

调查数据




什么!动图太快?还没看清?

注:点击红字查看完整版

孩子们更易接受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除整体数据外,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参与调查的地区及城市分为三类:一二线城市、三四线中小城市(下文简称中小城市)、老少边贫地区。通过不同区域类型的对比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城市最为薄弱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根据不同学级,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做出指导。时隔两年,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的推进程度如何?这是本次调查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调查整体数据显示,近八成学校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79.1%),并且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教材(78.8%)。在问到孩子们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或活动时,56.3%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欢,很丰富,很有趣”。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受到了重视,而且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课程反应良好。


但是,在对区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从课程设置及内容丰富程度来看,三类地区对比呈“凹”字形,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小城市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最为薄弱。




让我们来看三组对比数据:


第一组:你们学校是否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


 一二线城市学校开课比例为89.8%,老少边贫地区为82.1%,而中小城市的比例仅有63.1%,比其他两类地区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


第二组:你们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有哪些?

第三组:你们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城市在课程及活动丰富程度上,均不如一二线城市,甚至国学诵读类、传统民俗类、传统礼仪类课程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少边贫地区学校。


我国的三四线城市,无论从经济、文化都处于过渡地带,这种地位给这一类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心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人们更向往大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所以不自觉地疏远或忽略了原生的乡土文化,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的现象。



家庭中,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情感与传承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属于课堂,更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本次调查也设计了一些与家庭有关的调查问题。


其中,有一题是: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


整体调查数据显示,49%的孩子和家人一起游览过名胜古迹和博物馆;46.2%的孩子与家人一起观看过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演出;30.2%的孩子与家人一起参加过地方民俗活动;16.2%的孩子没有与家人参加过任何传统文化活动。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孩子们是否喜欢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呢?


整体调查数据显示,64.6%的孩子表示“非常乐意,我和家人都乐在其中”;14.4%的孩子表示“感兴趣的活动就愿意”;只有极少数孩子表示不太愿意。


大多数孩子都与家人一起参加过传统文化活动,一方面说明传统在中国家庭中还有留存,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重视。




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家庭中,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在调查中,64.5%的孩子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受到大多数孩子的喜爱可以说在意料之中。而相较之下,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孩子们的喜爱程度不及万圣节和圣诞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节日可能仅仅是“小长假”,只有假期和吃喝活动,而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让这些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日渐淡化。


但是,在问及喜欢节日的原因时,43.9%的孩子表示“和家人团聚很开心,增进感情”,远远高于收礼物吃美食(18.3%)和放假很自由(7.7%)这两个成人眼中孩子喜欢过节的理由。中华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中,除了吃喝玩乐,还有很多体现文化内涵、促进亲情交流的活动,这也正是孩子们期盼的。


第二,虽然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有一定重视,但忽视家风、家庭文化的传承也成为当今家庭的一个特点。在问到“家人是否经常给你讲自己家族的故事”时,只有32.5%的孩子表示“家人经常和我说”。


家长会带孩子参观名胜古迹、听讲座,却很少有人跟孩子讲起有关自己家族的故事。这些看起来非常琐碎、不够伟大的家族历史故事,其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重要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在殿堂里、学堂里,也应该走入家庭,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重视沃土的力量



在本次调查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老少边贫地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却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经济发达地区。


在本次调查中,“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可多选)”的对比数据如下:


老少边贫地区孩子与家人一起“听讲座、看演出”和“参加地方民俗活动”的比例均为三类地区最高。此外,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在参与活动时,感觉“我与家人都乐在其中”的比例也高于另外两类地区。


在回答“家里人和你说过有关家族的故事吗?”时,44%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选择“家人经常和我说”,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28%)和中小城市(29.8%)。


在问到“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对你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时,老少边贫地区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47.5%),而一二线城市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增长知识和见闻”。


在调查中,一二线大城市和老少边贫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好于三四线中小城市。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和文化资源集中,有实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少边贫地区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少边贫地区有一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一是,多民族融合,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二是,地方传统风俗保留相对完整;三是,依然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得以让地方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因此,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这一发现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可以学习的有形的知识和技艺,更是浸透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习惯和信念中,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力量正是深植于民间生活的沃土之中。



孩子们更期待符合儿童趣味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针对问题: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本次调查中,35.8%的孩子选择了“更新鲜更时尚,符合我们的趣味”;25.7%的孩子选择了“互动性强,可以亲身体验”;20.9%的孩子选择“生活中用得上,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16.9%的孩子希望“互动式学习,可以对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从孩子们的选择可以看出,要想让“爷爷奶奶才会喜欢的东西”同样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探索如何与现代化、如何与当今儿童的趣味相结合的问题。


在北京地区,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的主题手工课程——剪纸、陶艺、茶道、制作毛猴等课程非常受孩子们喜欢。而中国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知心姐姐团队和国内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尝试着在学校开设“传媒书苑”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以“通礼懂爱,创新智慧,知天下明责任”为核心目标,研发了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78节课程。


在课程实践中,孩子们普遍反映喜欢“神话传说”“古代圣贤”“意趣生活类”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很有趣,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而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方式,还是参与体验、动手实践类的课程。例如,端午文化节中的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参观皮影馆、博物馆的社会考察类课程。传媒附小的孩子们提出:如果能把传统文化课程和游戏、动画片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当然,不管传统文化教育采取怎样的形式、加入怎样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始终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根植于孩子们的生活之中,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用得上、有趣味;可参与,可体验,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



策划 | 知心姐姐团队 

执笔 | 时颖  

插图、排版 | 杨灵

《知心姐姐》杂志介绍

 

《知心姐姐》杂志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 创刊于2002年,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委员会推荐的优秀刊物。

知心热线:010-57526666

知心姐姐杂志社电话:010-5752665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